中医外治的历史悠久,而脐疗作为一种中医的外治法,亦源远流长,早在殷商时期,太乙真人就用熏脐法治病;彭祖也用蒸脐法疗疾。
在春秋战国的《五十二病方》记载脐疗。
药物敷脐疗法是从古代药熨、敷贴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,由于其安全有效,简便易行,故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。
脐曰神阙,位于任脉;《灵枢?营卫篇》曰:“足厥阴肝脉……其别支循脊入骶属督脉,上过毛中上行入脐中。”
指出了脐与督脉的关系;《素问?骨空论》:“冲脉者,起于气街,并少阴之经,挟脐上行,至胸中而散”
,言明了脐与冲脉的关系;《灵枢?经别》:“当十四椎,出属带脉。”
阐述了脐与带脉的关系;《难经?六十六难》:“脐下肾间动气者,人之生命也,十二经之根本”
,认为脐为先天之命蒂,后天之气舍,为经气之汇海,五脏六腑之本。
《灵枢?经筋》:“手少阴之筋……下系于脐。”
《会元针灸学》:“神阙者,神之舍也,心藏神,脐为神之舍。”
《灵枢?肠胃》:“小肠后附脊,左环迥叠积,其注于迥肠者,外附于脐上。”
心与小肠相表里为络属关系,故脐与心脏、小肠相通;《灵枢?营气》:“上行至肝……其支别者,上颌,循颠,下项中,循脊如骶是督脉也,络阴器上过毛中,入脐中。”
脐属任脉,任脉会足少阳于阴交;督脉贯脐中央,督脉会足少阳于大椎,即脐与肝、胆相关;《灵枢?经脉》:“胃足阳明之脉……下挟脐。”
《难经?二十七难》:“冲脉者,起于气冲,并足阳明之经,挟脐上行,至胸中而散也。”
脾与胃表里络属,脾胃为后天之本,而脐为后天之气舍,即脐与脾、胃相关联;《灵枢?营气》:“故气从太阴出……入脐中,上循腹里,如缺盆,下注肺中,复出太阴。”
脐之深部直接与大肠连接,《幼科大全论脐》“脐之窍属大肠。”
又肺脉属肺,络大肠,故脐与肺大肠直接相连;《灵枢?经别》曰:“足太阳之正……属于膀胱,散之肾,……足少阴之正,至中别走太阳,而合上止肾,当十四椎,出属带脉”
,而带脉过脐,故肾和膀胱可通过带脉通脐;《难经?六十六难》:“脐下肾间动气者,人之生命也,十二经之根本,故名原。
三焦者,原气之别使也,主通行三气,经历于五脏六腑。
原者三焦之尊号也。”
《难经?三十一难》:“中焦者……其治在脐旁;下焦者……其治在脐下一寸,故名曰三焦。”
故脐与三焦相通。
这些都说明了脐与脏腑、经络的联系,并为后世敷脐疗法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在脐部用药物治疗疾病最早见于晋代葛弘《肘后备急方》,书中提出“灸脐上十四壮,名太仓,可治卒得霍乱腹痛”
,此阶段为脐疗的萌芽时期。
到了唐代,脐疗得到了一定的发展,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千金翼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等著作已有很多关于敷脐疗法的记载。
如:《千金要方》:“治虚寒腹痛、上吐、下泻,以吴茱萸纳脐,帛布封之。”
《千金翼方》记载:“治霍乱吐泻,筋脉挛急……此病朝发夕死,以急救暖脐散填脐。”
此外,孙思邈还用东壁土敷脐,用苍耳子烧灰敷脐,用露蜂房烧灰敷脐以治疗脐中流水,用杏仁捣如泥与猪髓搅和均匀后敷脐以治脐红肿。
王焘的《外台秘要》也有数多脐疗方法的记录,如用盐和苦酒涂脐治疗二便不通等。
宋元时期,脐疗得到丰富,常应用于治疗急症,可见其推广程度和人民的认可程度,如《太平圣惠方》治卒中,“附子研末置脐上,再灸之,可活人。”
《三因方》治中暑,“蘸热汤敷脐上”
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相邻推荐:都市极品神龙 超能小农夫 女神的布衣兵王 盗女魔妃:腹黑爷,求少点套路 老子是一条龙 俗人的奋斗 毒妃妖娆:邪帝,来战! 罪域 红袖倾天虞美人 王牌强兵 抗日之特战狂兵 逆剑狂神 召唤神将皇帝系统 重生都市高手 绝世烟华:倾城嫡小姐 娇妻的秘密 我家宝宝你惹不起 盛世权宠 最佳二传 帝国的晨辉